在发展中沿袭的内蒙马头琴制作
内蒙马头琴是蒙古族具特色的传统民间乐器之一,因琴首雕有马头而得名。马头琴由琴头、琴杆、共鸣箱、弦轴、琴马、琴弦和琴弓构成,所用的原材料包括木材、皮张、琴弦等。传统的马头琴制作工艺简单,后经马头琴大师色拉西及齐·宝力高的改造,其制作与加工技艺不断完善和发展。
马头琴的琴头、琴杆多用一整段优质木料制作,如梨木、红木等。马头琴的琴头雕刻着精细的马头形象,有的是在琴杆上端直接雕出,也有的是另外雕好以后粘上去的。琴杆为半圆形柱状体,前平后圆,正面为按弦指板,上端设有山口,下端装入琴箱上下框板的通孔中。
马头琴的每一个部分都与马息息相关。长期从事马头琴制作的宝音师傅介绍说:“这个头是整体木头,手工雕刻,代表一个马的头,琴杆是马的身子,古代是按照这样的说法来做的。”传统的马头琴多为马头琴手就地取材、自制自用,故用料和规格尺寸很不一致,通常分为大、小两种。它的声音圆润、低回宛转,音量较弱,多在蒙古包和室内演奏。随着时代的发展,经过改良后的马头琴音域得到扩展,音量增大,既保持了传统马头琴原有的柔和、浑厚的音色,又增加了清晰、明亮的特点。马头琴也不再囿于狭小空间的演奏,已经完全适用于较大的舞台或室外演奏,并且它不仅能够拉奏,还可以拨弦弹奏。
内蒙马头琴琴身长约一米,有两根弦。共鸣箱呈梯形,箱板多由榆木、花梨木等硬杂木制成,上板面上开有出音孔。早期的内蒙马头琴琴箱正背两面蒙以马皮、牛皮或羊皮等。但是这种皮子受环境影响比较大。宝音师傅告诉我们:“以前的马头琴音箱是用皮子绷的,现在都改成木头了,为了音色更好。如果是皮子的话,下雨了、潮湿了,它的音色就不行了。特别是在南方演奏的时候,它的音色就变了”
从皮面的共鸣箱到木面的共鸣箱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这项改革的倡导者马头琴大师齐·宝力高介绍说:“1982年,在和北京交响乐团合作《草原音诗》的时候,我一会就定一个弦,他指乐团同奏者说:‘齐·宝力高,您演奏的是协奏曲,不是定弦协奏曲,我们一百多号人就等你,这叫什么琴那?’我一下子,民族自尊心来了,我说明天回去,我把马头琴改成梧桐木面的。第二天早晨,六点钟,我就找到乐器厂的师傅,我就把这个马头琴首次次改了,就这样,二十分钟不定弦,没问题。”
使用木面来做马头琴的共鸣箱已经是现代马头琴制作的普遍技术,并且现在的大多数马头琴还借鉴了西方小提琴等乐器的技术,添加上了音柱等部件,使马头琴的声音效果更好。
马头琴共鸣箱面中央放置木制桥形琴马,用来支撑两条马尾弦。传统马头琴的琴弦用两束马尾,琴弓用藤条作杆拴马尾制作而成。用马尾弓摩擦马尾弦,发出的声音甘美、浑厚、特别动听。后来由于草原生活方式的改变和马头琴演奏音色的需要,马头琴的琴弦和琴弓的制作材质也进行了较大的改变。宝音师傅介绍说:“现在马也少了,而且马尾的长度也不够。现在的弓子是马尾做的,不过它的长度不够,它就要拉长,拉长了就不结实了,做琴弦是肯定不行了。现在是用纤维做的丝线给代替了,声音上比马尾做的还好一些。”
现代马头琴制作逐渐向科技化、现代化方向发展,这促进和加快了马头琴的生产效率。但马头琴的改良不会脱离传统。马头琴大师齐·宝力高向我们介绍说:“马头琴本身就是游牧民族的产物,跟其他民族乐器不一样,任何其他一种乐器的震动是一根弦,而马头琴跟人的心一样。马头琴的每根马尾都是一门哲学,因为马头琴是可以和天地对话的乐器。”现在的内蒙马头琴不仅是一个演出的乐器,而且也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工艺精品,具有很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内蒙马头琴的制作必将不断随着科技和时代的发展不断传承着蒙古民族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