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友耳机选购之八大误区详细知识分享(2)

文章摘要:4、对音乐性和解析力的误解 最常见的误区是把刺耳=高解析,音乐性=糊 这牵涉到主观的听感,没有化的标准,而参照高端的音频器材也可以做一个相对的...
4、对音乐性和解析力的误解
最常见的误区是把刺耳=高解析,音乐性=糊
这牵涉到主观的听感,没有化的标准,而参照高端的音频器材也可以做一个相对的标准:最重要的就是远离干、硬、刺的数码味。
什么是真正的的解析力?简单的概括起来,好的解析力=丰富的细节+不刺耳,长时间聆听而不会烦躁。不少人听惯了数码味重的ipod等产品习惯把刺激生硬的高频当作高解析力,其实这是地道的失真。
什么是的音乐性?既不是涂抹细节的掩盖细节的软、蒙,也不是生硬刺激的假“细节”。中频是人耳最敏感的频段,人声则是鉴别器材音乐性不错的方式,好的音乐性应该是亲切自然、细节丰富,人声与器乐拉开明显距离。不少中低端器材因为技术成本等限制无法达到真正的高保真,所以采取刻意抹掉一些细节使声音听着更柔和的方式,这种方式减少了冷硬的数码味,还是比较讨好大众的,但这种调音方式和真正的高保真还有明显差距,最主要是人声还原欠缺了情感和亲切感。
5、神话DSD格式
但是近年来一些新产品把支持DSD作为卖点大力宣传,使得一些新手误解为只有支持DSD的才是“好”器材。实际上DSD只是高码率音频文件的一种,并不是新近才出现,录音室母带用的最多的格式反而是PCM 24BIT/96K,DSD格式原始录音后如果需要后期制作也需要转成PCM高码率格式。因此选择高码率文件重点不是它现在用什么格式而是它原始录音是什么格式,理论上不同格式之间转换是会带来音质损失。多一种格式支持是个好事,但把支持一种音频格式说成播放器好坏的决定性因素那就完全是误导。
6、对音频器材技术指标的各种误解
常见的误解有:技术指标决定一切论、技术指标完全无用论、把声卡RMAA测试的数据以及不规范的测试数据当“客观数据”。
对待测试数据要注意两点:
A、首先要注意测试用的仪器和测试方式、负载情况等测试条件。
常有人把某些非专业网站用电脑声卡+RMAA测试的数据当回事,这其实是很不靠谱的,特别是测试随身听,某些网站就是直接把随身听开到比较大音量,不加任何负载用RMAA测试,不同随身听输出功率都不一样,声卡对较小的输入功率反应不灵敏,RMAA如果输入功率小或者过大都会得到一些稀奇古怪的数据。 对于台式音频系统用RMAA测试数据与专业测试仪就比较接近,可以在同一条件下测试相对数据做对比,但也不能拿来做数值参考。声卡+RMAA很容易受电脑等外部干扰,测试得到的数据也容易出现各种偏差。
另外也看到过一些用专业测试仪测随身听的数据,居然也是一样把音量开到比较大一起测THD然后拿来比较,根本没考虑到不同播放器不错失真数据时对应的输出功率(起码要统一设置一个输出功率测试失真,这样才公平)。还有不加负载直接测出一堆所谓数据,毫无意义。对于随身听而言,加不加负载得到的数据差别惊人。所以说不科学的测试数据一样可以忽悠人。
B、音频产品通过专业测试仪器测得的各项参数是能反应一部分器材声音特性的,但是不能完全代替听感。类似冷暖、厚薄、韵味等等风格特性不是数据能体现出来的。所以具参考价值的评测应当是包含了有效的测试数据以及全面的听感对比。
7、盲目崇拜国外大品牌
品牌效应在任何产品里都有,而在音频领域其实品牌是最应该忽略的因素之一。曾有国外音频大厂拿着中国品牌OPPO的蓝光机以及某日产廉价DVD改个商标、外观就多卖几倍价格的。如此明目张胆的忽悠,还一样有人买。国内的一些老牌音频企业比如山灵等目前的主要业务就是OEM,本人就曾在山灵的生产线上看到大量国外品牌产品,包括一些知名高端品牌。其中一些是完全由山灵开发设计,直接打上国外商标,由外商把价格加个零开卖。国内音频企业其实不乏的音频设计师和的音频产品,很多产品在国外广受好评(要不然不会有那么多OEM业务),而在国内反而难以得到公正的评价,逼的这些国内厂家成为幕后的OEM商,而国外某些品牌赚取了大额利润,再投入巨资做广告、宣传继续“神话”其品牌形象,形成一个怪圈。
